跳到主要內容區

1971級余宏揚學長專訪

現職
資通電腦公司董事長、清華數學系系友會會長

學歷
1971國立清華數學系畢業
1993國立政治大學企業家管理班結業
2005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所畢業

經歷
中華民國軟體協會理事長、亞太軟體協會副理事長、資通電腦公司總經理等

建中 → 清華數學系
當我們問學長為什麼會唸數學系的時候,他說他從小學、初中到高中數學一直都表現很好,在高中時代考八十分對他而言是家常便飯,而且當初大學聯考的數學考了 104 分(總分 120 ) ,所以唸數學系可以說是無庸置疑、理所當然的。可是到了大學,第一學期的集合論一考 30 分,接二連三下來的成績也都不盡理想,當時的他實在是深受打擊,也漸漸發現數學對他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興趣。直到大三時,學長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-電腦(當時是叫做電子計算機)。學長說:「喜歡真的很重要!當時我修了一門課,叫做電子計算機,因為喜歡所以分數最高,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這門課修了 95 分!」又說:「那時候的電腦是 IBM 1130 (比 DOS 還早),是用打卡的,白天給老師作研究用,晚上才開放給學生做功課用,那時我都自願幫同學做作業,這樣才有機會上機操作。」所以,晚上學長就在電腦室看電腦列印的狀況,然後看機器運作(當時的機器運作是需要好幾個小時的)。學長說他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在他畢業出社會時,機器是 2K memory 的(現在都用 GB 計算了),而且一台 2K memory 的電腦要價五萬四千塊台幣(當時一楝房子是四十萬)! 
 
第一份工作
因為經濟因素,學長畢業後並沒有繼續唸研究所,而是直接到職場工作。由於對電腦有著濃厚興趣,也很喜歡寫程式,所以他第一份工作就找電腦相關工作。第一份工作給他的感覺還不錯,一方面是寫程式很愉快,一方面是工作三、五年後,帶領三五個工作夥伴,老闆也很看重他,當時的他真的過得很開心。
學長告訴我們:「找工作的時候,第一個需要考慮的是興趣,沒有興趣真的會很痛苦;第二個是理想,能從興趣到理想是最好的;第三個才是錢。錢很重要,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,沒有錢萬萬不能,但有錢不是萬能。否則,假若要開業的話,路邊攤賺的錢是可以比坐辦公桌還好的。」但他的意思不是非得要坐辦公桌不可,而是要看自己的興趣,「一定要喜歡這個行業才有用。」學長強調著。
 
 
創業
為什麼會想創業,是計畫亦或是意外?學長說,創業並不是他的本意,是因為當時公司的股東不合要把公司賣掉,所以他才決定自己出來創業!「我的創業是偶然,而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」,學長說。在創業路上,學長一直秉持著一個態度-「誠信」,也不斷告訴他的員工:「誠信很重要!」學長說,到社會歷練後,發現古代孔老夫子教的做事準則其實是很重要的。看我們眼神帶些困惑,他接著舉例說:「我們講吃、喝、嫖、賭,最可怕的是賭,吃能吃多少?一餐吃個幾萬、喝能喝多少?一瓶洋酒一百萬;又比如,德、智、體、群,也就是品德、才能、身體、合群,按著順序排下來,品德就比才能來得重要。」又說:「我把誠信定義為公平對待同業,不能中傷同業、不能欺騙客戶。因此只要欺騙一次,信譽就毀了,每個行業的圈子是很小的,在什麼行業就應該要守該行業的規。騙能騙一次兩次,但絕對騙不了第三次。」
創業的過程中,挫折總是會有。學長說,若要說念了清華數學給他最大的影響是什麼,那就非"挫折"莫屬了。學長告訴我們:「人,越早有挫折越好!台灣的學生一直被教育成要把別人踩在底下才能嶄露頭角。但當到了研究所或到社會上工作時,並不是這樣的,而是要合作,絕對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靠自己成功的。所以在越年輕時受到的慘痛教訓,可以讓自己未來更具有抗壓性。」1980年創立資通電腦公司,是什麼原因讓公司一直到 1999 年方上櫃呢?學長說:「因為台灣的軟體比硬體弱很多,硬體很容易上市上櫃,軟體就不容易,當時是到 1999 年,政府覺得硬體毛利已經差不多了,需要投資軟體,所以鼓勵國內排名前面的軟體公司上市上櫃。能上櫃上市真的是不錯可以增加公司的知名度,對籌措資金和推廣有很多的幫助,如果沒有這些資金,公司也沒辦法在大陸的上海、蘇州、廣州成立分支機構。」學長也談到公司從成立到目前 26 年,徵選員工只考兩個考試,一個是邏輯測驗、一個是 IQ Test,若邏輯測驗不過,通常都不被錄用,但這並不是代表能力不好,而是不適合做這樣的職業。 
 
台灣vs. 印度 對資訊科技人才的訓練
印度的軟體工業為什麼會超越台灣呢?學長說,印度有十億人口,卻有一成的人口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。因為英文,所以印度和美國接上線。在美國,大家認為最聰明的人就是IC,也就是India 和Chinese。學長提到:「當一個民族從過去到現在還能存活下來,一定有它成功的地方,而五千年來一直到現在都還存在的民族,印度和中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。印度是因為英文,他們的英文甚至可以被訓練到熟悉每一州的腔調,所以脫穎而出接美國生意,比如做 call center 。現在台灣並沒有辦法取代印度這方面的位置」,但學長同時也表示台灣還是有自己的優勢!他回憶道:「在我那個年代, 90%理工科的學生都出國深造,而且大部份都去了美國,當他們學成之後在當地就業,很自然的和台灣連接,使得台灣的硬體較其他國家更具優勢。」學長認為:「台灣有機會利用目前的優勢做另一類的軟體:一種是台灣的硬體很強,所以可以在上面作嵌入式軟體(embedded software),比如訊連科技做影音軟體、趨勢科技作防毒軟體,但做這種很小的軟體對微軟是又愛又恨,要在不引起微軟的注意之下做龍頭;另一種是應用軟體,比如幫台灣的製造業設計軟體,提高製程的效率等等」,他同時也表示:「台灣只有一種產業,叫作製造業,台灣的製造業是全球一流的,可以做到只要下了單,接下來的工作比如運到哪邊,匯率、利率、存貨風險,台灣公司都會負責扛!一流的應用才有一流的軟體。資通電腦就是做這方面的,所以這方面我就跟著台商走出去。若說台積電是航空母艦,那資通電腦就做一艘補給艦。」一同採訪的昱雄提出一個問題:「交大資工所因應現在資訊人才短缺的情況而增加招生名額,因為工作、趨勢而唸資工的人不在少數,導致有些考上研究所的學生根本不會寫程式,或者在研究所 training 兩年後對程式還是不熟,想請問學長對這方面的看法是?」學長回答說:「不寫程式可以走另外一條路-顧問。但顧問要對於行業夠了解,也就是 domain know-how 。我常說,天秤的兩端一邊是 technical know-how,一邊是 domain know-how ,這兩個要平衡,但不可能每個人都兩邊平衡,有的人是 technical know-how 比較強,有的人是 domain know-how 比較強,坦白說,學習技術比較單純,讀 domain know-how 辛苦很多,在資工領域我建議至少要對一兩種技術特別熟。」學長也順道提到顧問這個行業:「很多成功的顧問都是該行業出身,然後再進修。比如要對紡織業了解最好是紡織系,對石化了解最好是化工系,對光電了解最好是材料系。」
 
對教育的期待
談起了教育,學長用他豐富的社會經歷,來看教育這百年大業。有感慨有心痛,但仍樂觀保持希望,對教育提出他的看法和期待。
學長鼓勵我們,能上清華已經不錯,是種肯定。但學校的教育絕對不要一剛開始就打擊學生的信心,讓學生誤以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!他同時也表示:「我認為現在學校最應該要做的,是輔導學生讓他們有更大的憂患意識,所謂的憂患意識是,台灣跟大陸之問的競爭力。在以前,我的那個年代是 『 孩子趕快吃飯,中國印度的孩子都沒有飯吃 』,現在變成是 『 孩子你快點讀書,再不好好讀書,你的飯碗會被中國印度搶走 』。現在美國排名前三名的學校,台灣學生已經沒有機會,都被大陸學生搶走了。政府應該要想辦法讓台灣的學生因為有憂患意識而更拼命,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。台灣是島國,沒有本錢獨立於國際之外,跟國際競爭是必需的。」學長舉了他在大陸看到的例子,他說:「以我們公司大陸的員工為例,他們一窮二白,只能靠努力,大陸很多事情在台灣看來是匪夷所思,比如要求員工穿西裝打領帶,員工眼淚就掉下來了,因為沒有錢買衣服。他們非常節儉拼命、非常想出人頭地,就如同台灣三四十年前,我們這一代一樣。」學長說,他們這一代並不見得真的是特別好,有某部份是運氣。因為大陸和他們相對的那一代正逢文革內耗。像現在他到大陸不管是和政府官員或民問企業接觸時,接觸的人大多比他年輕十歲以上。「台灣真的不能不面對問題,但若就此說要學習大陸的制度也不見得對,要給他們時問,一樣都是華人,他們沒有比我們笨,但是現在他們比我們努力。我反對學校不再繼續教中國文化,一直把中國文化拋棄掉,我們必須要去了解我們的敵人阿!不應該用排斥的角度。」說到這,學長的情緒帶點激動!可以感覺到他對台灣教育的憂心,對現下台灣的孩子將來面對來自對岸壓力的擔心。學長提到學校教育和企業的關係,他說:「學校跟企業的需要還是脫節的。舉例來說,我們現在還需要 COBOL ( 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 ,通用商業導向語言)人才,但在學校大概沒有教 COBOL 的老師了,學生也不會去學 COBOL ,但實際上是需要 COBOL 的。」所謂的 COBOL 是一種結構化的高階程式設計語言,其特性就是穩定,非常適合作為開發商業邏輯及處理大量資料之用。為什麼還會需要 COBOL 的人才呢?學長解釋:「因為商業的應用,大部分是需要穩定的科技,而不是最尖端的科技,最尖端的科技不是最穩定的科技,比如台灣發射的人造衛星使用的 CPU 是 80186 , (當時的 CPU 已進步到 486、586 ,而相對比較穩定的 CPU 是 80186 ),看看社會上其他的應用,比如金融以及晶圓製造,這種東西比較不能出差錯,極需要穩定的系統來維持的。」
 
管理之路—
從數學系、創業,一直到現在,雖已是上市公司的老闆了,學長仍不忘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回到學校進修、充實自己;工作和學習相輔相成之下,造就他今天成功的事業。公司創立後需要用到管理的知識,但由於是數學系,剛開始對管理其實不甚了解,所以他一邊自己摸索,一邊爭取機會重回學校唸書的機會:1 993 年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家管理班結業(當時並沒有 MBA 或 EMBA 課程),更在去年(2005)發表論文獲得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所的碩士學位。學長說:「到經營管理班可以學很多東西,『 學然後知不足 』,清華數學的初期教育對我而言是個一輩子忘不了的慘痛回憶,但從政大到台大對我而言是個enjoy。現在我的書櫃大部分都是管理行銷策略的書,雖然我喜歡寫程式,但是現在坐這個位置就要做這個位置該做的事情,若還想著寫程式或研究其他細節的事情就不對了。而且管理就和數學理論一樣,隨時會有新的理論。沒有去學過管理理論基礎,會嘗試很多錯誤、會很辛苦。讀書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,也可以認識不少管理大師。我現在唸書唸得很開心;當有需要、有興趣的時候,唸書是可以很快樂的。」
對於有意想往管理方面發展的學弟妹有什麼建議呢?學長回答道:「我把人生分成三大區塊,分別是管理、銷售、技術。要看你是偏向這三大區塊的哪一個區塊!」停頓了一下,他接著耐心解釋道:「最初期是技術,不懂技術如何銷售?銷售是很重要的,沒有銷售就沒有經濟。要先有技術,對基層人員來說,技術所佔的比例比較高,除非是含著金湯匙長大,一開始就是管理,否則都是要先有技術,然後學會行銷 • 再談管理。對我現在的職位而言,管理第一其次行銷,最後才是技術。」在他公司內有時會有員工想去唸 EMBA,學長總是告訴他們,除非在公司是協理級以上的,他才會推薦做這樣的進修規劃,「一般員工去唸沒有用你不會感受到,要碰到狀況實際運用到才能有體會。MBA課程最好是工作兩三年再去唸會比較好。」
 
回饋
當初是劉炯朗校長、許世壁院長找學長回學校的,而歷任校長中和他較有接觸的是劉炯朗校長,也因此他和學校重新接了軌。學長說:「超過五十歲賺的錢不是為自己,希望自己真的能有機會能回饋給社會。」學長告訴我們,他在學生時代的日子並不是很寬裕,有時候甚至一整天,就只是到餐廳去喝稀飯(早餐有饅頭豆漿,就只有稀飯免費)。因為經歷過那樣的辛苦,而他現在有能力了,所以每年固定捐還願獎學金,回饋學校,希望幫助學弟妹,讓學弟妹能更專心地努力在課業上。
 
給學弟妹的建議
學長想給學弟妹的第一個建議是:「真的要很認真!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!」他說,在他的那個時代大陸和印度都還沒有崛起,而且百廢待舉,所以機會很多。現在機會較少了,但因為網路的興起而帶來很多創新的機會,學長舉例說:「大家都用過 MSN,MSN 在美國矽谷有一個網站,類似人工智慧的科技,你可以和它交談,而它也會有回應」,學長稱它叫 Robot MSN。
學長也鼓勵大家:「現在台灣比大陸的學生有個好處是創意比較有,創意是富裕以後才會有,以前不富裕,能求生活就很好了求什麼創意?乖乖做就可以很不錯。在創意的時代,台灣有機會,創意是叫nice to have,以前是中規中矩,叫must to have。」
最後,學長也建議大家:「畢業後有機會,我鼓勵大家出國深造!出國不在於可以學到多少東西,一個是英文(語言能力),一個是和國外、國際人士接觸,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思維模式。我現在對於美國人接觸較多,所以對他們的思維模式蠻熟的,對歐洲的就不是很熟、甚至大陸的思維模式也不熟。」至於男生出國會有服兵役的問題,學長也說:「現在兵期剩下一年,不要服國防役,當完兵後有機會就出國深造,到國外去看一看。」
 

採訪時間:2006. 11. 26
採訪小組:03謝孟樺 06蔡昱原 梁昱雄 07張妙如 08鄭韻如
紀錄、整理:鄭韻如
 

瀏覽數: